在 《Day 01 : 導言 - 知識是如何形成的?》我說明了「知識」形成的理論,並且使用 Obsidian 動態展示過程。許多人曾問我說,為什麼要特別選用「Obsidian」呢?它到底有哪些特別之處?
要說清楚這個問題,我們必須從根本來理解筆記工具的演變與差別。
這幾年網路上出現了非常多款的筆記工具,從大家熟知的 Evernote, Bear, Google Keeps,到近期出現的 Obsidian, Roam Research, RemNote。NoteApps.info 這個網站的比較了 23 款的筆記工具、超過 267 項筆記功能,應該是目前網路上最完善的筆記軟體分析:
這麼多的筆記工具,到底該怎麼選擇呢?
這篇文章想要分享 3 個重點:
雖然大家都稱呼寫筆記的軟體為「筆記軟體」,但這些工具的使用已經出現了分化,不能單純用某幾項功能比較。
南開大學情報學博士 — 王樹義 曾在一場 Clubhouse 的對談中提到他的看法:
如果用生物學比喻,近年的筆記軟體已經演化成不同的物種,雖然它們的外表看起來都一樣是做筆記的,但是核心功能早就是天壤之別。
舉例來說,手機內建的備忘錄相信大家都用過,雖然作業系統不同 (Android, iOS) ,但介面與功能大同小異。
可是手機備忘錄跟專業的筆記軟體如 Evernote, Notion 就完全不同了,後兩者在組織與管理筆記的能力,完全超過手機備忘錄能做到的功能。
表面上都是紀錄文字、想法的工具,但能處理的事情截然不同,相信大家也能慢慢體會到這種「物種差異」的感覺了。
就我自己使用超過 10 款不同筆記工具的經驗,核心功能可以歸納成 3 大類:
請注意,這樣的分類法只是依據該筆記工具最凸顯的特點做區分,並非指該工具只有該項核心功能。例如 Evernote 也同時有「紀錄臨時性想法」與「連結想法」的功能,只是在「捕捉與組織訊息」更為突出。
在選擇工具時候,最重要的是「釐清需求」 — 也就是你到底想用這項工具來做什麼。
你是想用來單純紀錄雜事?用來存放文件?組織資訊並分享給其他人看?整理想法幫助思考?
我跟許多人聊天時發現,大家常會說:「告訴我一款筆記工具可以處理所有狀況,我只想使用這一款工具。」
但是從來沒有人限制你只使用一款工具呀!就算是同類型的工具,因為主打的特點不同,使用起來當然不見得適用於所有人。
我認為:
根據不同的場景來挑選適合的工具,就像是面對一道難題去找尋更優解,可以用更輕鬆、自然的方式把事情搞定。
因此我建議:
由於我們要討論的是 Obsidian,下面的內容將針對 2 和 3 的狀況繼續討論。
Notion 時常會被拿來和 Obsidian/ Roam 比較,但它們的關鍵差別到底是什麼呢?
讓我先分別對 2 者做簡介,接下來再做比較。
Notion 的核心功能是「組織資訊」與「分享資訊」。
Notion 中最小可操作的單位稱為 Block,而一個筆記頁面稱為 Page,其中 Page 可以由任意的 Block 組合而成。Block 的種類有非常多種,例如 Bullet point, Checkbox, Toggle list, H1 - H6 Title, Media, Database…,這也是剛使用 Notion 的人覺得最讓人崩潰的地方。
打個比喻,Block 就像是一塊塊的樂高,你可以用樂高組合成任何你想得到的成品。 Notion 做的只是提供不同形狀的樂高給你,愛怎麼使用完全是你的自由。
在 Notion 中有一個其他筆記軟體都沒有的功能 — Database (資料庫) 能將「組織資訊」做到極致。(請留意 Database 也屬於 Block 的一種)
為什麼資料庫的功能會這麼強大呢?因為你可以用「不同呈現方式 (View)」 來表現同樣的資料。
Notion 目前支援了 6 種呈現方式,分別是 Table, Board, Timeline, Calendar, List, Gallery。不同資料的呈現方式,代表者使用者可根據自身的需求去「組織資料」,進一步用最好的方式來「分享資訊」。
使用者能依據不同場景運用不同的 View:
以下方的「閱讀管理」為例,我使用 3 種不同的 View 來管理閱讀書籍資料、閱讀進度、閱讀書籍的排版呈現,但是它們的資料來源都是相同的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 Notion 的核心功能是「組織資訊」與「分享資訊」。
Obsidian 的核心功能是「連結想法」。
2020 年一項功能的出現大幅改變了「筆記工具」的使用方式 — 雙向連結 (Backlinks)。
「雙向連結」的功能說穿了很簡單,也就是 A 筆記的連結放到 B 筆記中,A 筆記自動出現 B 筆記的連結。
以 Obsidian 來說,則會出現在 Backlink 的面板中。(實際上 Roam Research, RemNote, Craft 也是類似的畫面)
有趣的事情是,Notion 也有雙向連結的功能。以 Notion 來說,如果在 A Page 提及 ( mention) B Page,B Page 會以超連結的形式出現在 A Page,同時 B Page 也會產生一個 A Page 的連結。
那麼 Obsidian 的雙向連結又有什麼特別的呢?
主要差異有 2 個:
▶︎ 關聯圖
當我們將兩則筆記互相連結時,關聯圖上會直覺地呈現兩則筆記「連在一起」。
但是關聯圖有什麼功用呢?就算能看到 2 則筆記具體地連在一起又如何?
答案是「線索」。
只要持續地寫筆記、持續地連結,有一天當你想對某個主題的問題找答案時,就可以從一則筆記中拉出一片「筆記網」,網中的筆記內容都是對同個主題的詮釋。你甚至會很訝異自己竟然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相關的筆記。
例如我想找關於「個人知識管理 (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)」的筆記,我查到一則相關的筆記同時,可以拉出一篇關於「個人知識管理」的筆記網。
這些筆記就像是問題的線索一樣,我可以從現有的資料著手推理,而不用苦惱該不知道從哪裡開始。
▶︎ 塊狀連結
這項功能是 Obsidian 跟 Notion 最大的不同。
在 Obsidian 中,不但可以連結一則筆記,甚至可以連結一個段落、一行文字。
舉例來說,B Page (右側) 分別有一個重點 1 段落 ,以及一行重點內容 A。在 A Page (左側) 的連結可以分別連結到段落與行內容。
但這個功能又有什麼意義呢?單純連結到一整頁筆記不就好了嗎?
答案是「提高內容利用效率」。
回想看看你曾寫過的筆記,是不是有許多筆記內容被重複紀錄的呢?例如聽演講、聽 Podcast、上課程、讀書…,如果你專注學習某主題的知識,有很大的可能性筆記內容都是重複的。
重複的知識何必要重複地記錄呢?如果可以連結到「特定區塊」的內容,我們可以對原先的內容做註解,象徵著自己的思考重新更新了一次。
例如我學習時間管理,經歷了以下的過程:
這就是我認為 Obsidian 的核心功能是「連結想法」的原因。
我們不需要重複寫同樣的筆記,而是要連結想法、讓想法不斷累積,最終成為一片「筆記網」。未來當你有問題需要解決時,搜尋一下就有非常多的「線索」幫助你。
Roam Research 也是同樣的概念,這邊就不再贅述。
看到這裡,相信大家也感受到兩者完全不是同一種叫做「筆記工具」的物種呀!
Notion 能很好地「組織資訊」與「分享資訊」; Obsidian 能很好地「連結想法」。前者是「樹狀結構」,後者是「網狀結構」。
就算功能上有所重疊 (例如 Notion 也有雙向連結),但使用方式與目的截然不同。
該選擇要用哪一個呢?
我的建議是:請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需要的工具,但你不必認為 2 者是互斥關係,像我就是 2 者一起使用。
延續前面的概念,我認為 Notion 和 Obsidian 的用途完全不同,因此即使都被歸類為「筆記軟體」,還是可以很明確地分開使用。
Obsidian 對我來說,就是思考與學習的工具,因此我將任何學習筆記、思考筆記、讀書筆記全部都以 Obsidian 進行管理。
在 Obsidian 中,我會大量地將筆記相連,並透過「關聯圖」觀察目前的筆記網是否可以組成一篇結構相對完整的內容輸出。
舉例來說,《如何判斷一份工作是否值得做下去?. 別算年薪、別算月薪,而要算時薪》這篇文章是我在整理工作相關筆記時,發現關聯圖上的薪水、勞動、計算時薪, 3 則筆記可以互相整合,最後寫出這篇文章。
需要思考與學習的筆記內容,我都使用 Obsidian 管理。
Notion 對我來說,負責了 3 大功能:
在「時間管理系統」方面,我利用 Notion 實踐 GTD (Get Things Done) 時間管理系統,包含任務處理、專案管理等工作。
備註:GTD 的概念可參考《什麼是 GTD (Get things Done)?建立一套完善的時間管理系統 》
在「資訊管理」方面,任何我需要閱讀、消化、組織的資源,例如書籍、網路文章都會存入到 Notion 中,搭配「時間管理系統」有效的安排順序並找時間消化。
備註:資訊管理的概念可參考《如何有效篩選與閱讀各種網路資訊?建立一套 GID (Get Information Done) 系統 》
最後在個人成果展示上,Notion 可以當作個人網站與作品集的展示頁面,如下圖:
最後幫大家整理整篇文章的重點:
看上去表面相同的「筆記軟體」,其實本質早就是不同的物種。
在你選擇一款筆記工具之前,先想想看自己的需求是什麼,再去找對應類型的筆記工具使用。
Notion 的核心功能是「組織資訊」與「分享資訊」,而 Obsidian 的核心功能是「連結想法」。
如果你需要整理資訊與展示成果,使用 Notion 比較適合 ; 如果要於學習與思考,Obsidian 更好使用。
Obsidian 負責協助我思考與學習,讓我能夠不斷地產出新想法 ; Notion 則扮演了時間管理系統、資訊管理系統、個人成果展示的角色。
基於我們的目的是要思考與連結知識,因此選擇的是「Obsidian」這套軟體,在後續的文章我會詳細說明 Obsidian 連結想法的厲害之處。
現在 Evernote 感覺有點爛掉了
內文中我比較常用的有 Google Keep 跟 Notion
Obsidian 有試用過一陣子,可惜沒有網頁版,不然我應該會很常使用